365bet在线  > 专题活动  > 他山之石

“五量”并举 绿化全川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

设置字体大小:【 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板  发布时间:2017-12-13


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,生态区位十分重要。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,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不动摇,先后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建设、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等系列重大生态工程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全省森林面积2.6亿亩,居全国第四位,森林覆盖率达36.02%,绿化覆盖率达65%,巴蜀大地初步实现了山清水秀。但从总体上看,四川省森林生态资源总量不足、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,部分地区生态仍然脆弱,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进入攻坚克难、啃"硬骨头"阶段。

    绿色是生命的象征,是大自然的底色,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着眼推进绿色发展、建设美丽四川,作出大规模绿化全川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大决定,明确提出,未来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40%,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%。绿化全川时间紧、任务重、要求高,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,切实做足增量、管好存量、提升质量、释放能量、凝聚力量,努力实现全川地绿山青、应绿尽绿,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。

绿水青山

 

 

鲜花山谷

 

 

    做足增量 加快培育绿化资源

    四川省依托实施生态建设工程,加快宜林荒山、荒坡、荒丘造林,加强城乡绿化美化,确保未来5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3000万亩。

    大力开展造林增绿活动。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,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和88个贫困县给予重点倾斜,对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、重要水源地15-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,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做到应退尽退。拓展造林空间,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。组织开展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,打造环成都平原生态带。探索实施碳汇造林,组织实施血防造林、生态景观造林等专项造林。

    加强生态脆弱区植被修复。推进川西藏区生态建设与保护,以若尔盖、石渠等22个县(市)为重点,加快恢复沙化土地林草植被。以泸州、宜宾、凉山等10个市(州)所辖46个县(市、区)为重点,综合采取生物措施、工程措施,推进石漠化生态治理。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,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。以攀枝花、雅安、阿坝、甘孜和凉山等地为重点,围绕金沙江、岷江-大渡河等流域,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。

    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。将森林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,推进森林进城围城,开展森林城市、园林城市、森林小镇、园林城镇等绿化模范创建活动,启动建设成都平原、川南、川东北、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。推进建成区见缝插绿、立体增绿,同步推进新建城区绿化美化。大力开展环城生态带建设,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、荒山荒坡和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建设公园绿地,原则上一个县区要建立1-2个城郊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。

森林康养基地一角

湿地风光

 

 

    管好存量 坚决守住绿化成果

    依法加强森林、林地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,落实保护责任,坚决守住现有绿化成果。

    加强森林资源保护。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,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,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全域保护好天然林资源。全面落实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,实行总量与强度"双控"的林木采伐制度,建立森林面积、森林蓄积"双增长"监测体系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,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。加强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防控治理。

    加强林地资源保护。强化全省林地"一张图"建设,划定县级森林和林地保护红线。分类分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,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土地。推进自然保护区、自然遗产地、森林公园建设。开展系列专项行动,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林地等绿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。全省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.54亿亩。

    加强湿地资源保护。制定《四川省重要湿地认定办法》,将生态功能突出的典型湿地纳入省重要湿地名录管理。加强国际重要湿地、国家重要湿地申报,依托河流、湖泊、沼泽、库塘等湿地资源,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、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。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,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和社区扶持。

    加强野生动物保护。严格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,修复和扩大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,建设大熊猫遗传交流关键廊道。加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管理,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。在长江干流、金沙江以及长江一级支流等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,划建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小区。

    提升质量 切实增强生态功能

    充分尊重自然规律,加强绿化资源经营管理,加快绿化提档升级,加大绿化科技支撑,切实提高绿化资源产出效益,增强生态服务功能。

    加强绿化经营管理。坚持可持续经营理念,推进绿化资源分类经营管理,严格保护公益林,集约经营商品林。国有林区重点培育长周期、多目标、多功能的复层异龄混交林。国有林场以提供森林生态服务为主线,重点培育珍贵树种、大径级优质木材和优美森林景观。集体林以推进规模经营为抓手,开展人工商品林精细化经营管理。

    加快绿化提档升级。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,针对川中人工柏木林、盆周山区人工杉木和马尾松林、攀西地区飞播云南松林及川南竹林的分布情况和特点,稳步推进森林抚育,进一步提高林木植被覆盖度。实施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工程,大力培育优质珍贵用材林和大径级木材。推进中幼龄林抚育,严禁违法违规实施森林改造。推进城乡绿化资源抚育改造,提升景观和生态功能。

    加大科技支撑力度。加强生态脆弱地区造林、退化土地治理和湿地保护恢复等技术攻关,加大现有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力度,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林业治山理念和适用技术。强化造林绿化种苗保障,提高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。坚持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,研究推广立体复合绿化模式。注重使用乡土树种,注重绿化彩化,科学合理搭配植物,防止"千城一面"和种植不切实际的奇花异草,严禁"一夜成林"和盲目跟风改换绿化树种。

春满山头

茶乡林农喜获丰收

 

 

    释放能量 积极服务脱贫攻坚

    四川省森林资源富集、生态脆弱地区,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,迫切需要统筹推进,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,实现以绿化成果促进富民增收,以经济效益反哺造林绿化。

    依托增绿促脱贫。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在贫困地区的实施力度,加快贫困地区生态治理,并支持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、造林绿化,通过提供劳务增加收入。优化项目实施方式,允许在集体林地上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由村集体组织农民自建。结合建设彝家新寨、藏区新居、巴山新居和乌蒙新村,大力推进村庄绿化,推动贫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。

    依托护绿促脱贫。落实好集体公益林、退耕还林、湿地生态保护等补助补偿政策,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,让农牧民从生态和绿化保护中直接受益。建立护林员制度,聘请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员管护集体林。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国有林场和森工企业与所在地贫困村共建共管,委托当地贫困农民承担巡山管护工作,或为其提供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服务岗位,扩大农民就业促脱贫。

    依托用绿促脱贫。因地制宜地引导和组织群众利用宜林地或"四旁"地,积极培育核桃、花椒、油橄榄等特色经济林果或建设木竹产业基地,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。推进绿化资源立体复合经营,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、野生动植物、湿地和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形成的园区资源,加快发展生态旅游,发展森林人家、森林康养,科学发展林药、林菌、林禽、林畜等林下经济,着力实现既要林子也要票子。力争到2020年,实现全省农民人均林业年收入1600元,其中8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林业年收入达到1700元。

    凝聚力量 充分调动各方参与

    大规模绿化全川,事关民生福祉。发扬"前人栽树、后人乘凉"精神,坚持全民动手、全民搞绿化,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主动投身造林绿化。

    落实责任,加强组织领导。强化行政动员、任务分解、指导督查、现场交流,构建起党政军民学、省市县乡村全面推进绿化全川的工作格局。加强考核通报,依法依规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。充分发挥各级绿委组织协调作用,层层编制大规模国土绿化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,绘制落实好大规模绿化全川一张图。

    创新机制,激发市场活力。创新投入机制、扶持机制、经营机制,加大财政投入力度,积极整合和统筹安排相关资金。支持金融机构、担保机构开发完善适合林业和绿化特点的信贷产品、担保业务。落实中央财政林业补助和林业贴息贷款政策,对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倾斜。积极培育造林大户、家庭林场、农民合作社、龙头企业、林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,发挥市场主体造林绿化作用。

    广泛动员,促进共建共享。大力培育弘扬绿色生态文化,加大宣传引导力度,让开展绿化全川、建设美丽四川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。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,支持通过捐资捐建、认管认养、爱绿宣传、购买林业碳汇等方式履行义务。充分发挥驻地部队、工会、妇联、共青团等部门、团体独特优势和作用,推进村企结合、单位联合、军民共建等植树模式,共建共享绿化全川成果。

 (作者: 四川省绿委副主任、四川省林业厅厅长 尧斯丹)        (编辑: 刘霞)     

信息来源:365bet在线管理员 | 责任编辑:365bet在线管理员